Skip to main content

觀看《美國女孩》是12月3日上映首日當天,總共進戲院看了三次。至今過了一個多月,仍遲遲下不了筆去寫《美國女孩》帶給我的後勁與感受,因為那太真實了。挖掘心裡深處,是需要時間和很多勇氣的事。《美國女孩》是我人生第一次在觀看預告片就泛淚,知道將會是非常打動內心的電影。

今天要談的不完全是《美國女孩》的劇情本身,而是阮鳳儀導演對於劇本的誠實,以及誠實之於創作的重要所在。

《美國女孩》改編自導演阮鳳儀的自身經歷,背景在2003年,旅居美國五年的母親莉莉因為罹癌,帶著女兒芳儀、芳安回到臺灣與父親住在一起。正值青少女的芳儀,因為不適應學校與生活環境,也難以理解母親決定與心境,而產生家庭衝突與摩擦。在時間一步步地前進,關係漸漸理解,慢慢和解的故事。

那些衝突、拉扯、糾結,都是你我的家庭與關係

電影裡的那些衝突、拉扯、糾結,都是你我的家庭與關係,可能曾經出現過的對話場景。導演也說,很多對白都是以前真的說出口的對話。那樣的誠實,也讓我開始反思在生活中、在創作裡、在面對情緒的時候,我有沒有好好誠實的對待自己。一直覺得面對真實,勇於誠實是會經歷痛的。需要去解開一些塵封已久的題、不願回想的過去。但偏偏那些課題怎麼逃避也逃不了,它會用不同的形式不斷在提醒你,要面對它。這是《美國女孩》給我最大的啟示,不管是哪種創作形式或媒材,甚至是生命中的抉擇,都要記得誠實以對和傾聽。

阮鳳儀導演在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感言說:「謝謝我的爸爸、媽媽還有妹妹,讓我分享我們家的故事。那段時間其實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難熬的一段日子,但因為被拍成電影,所以有了出口。」 

也許經過了那個以為一輩子都化不開的結,甚至把曾經的痛放在熱愛的創作裡,才會理解痛的另一面不一定是愛,但愛裡會有痛。於是我們將在不同階段所賜予的成長經驗裡,整理愛恨、梳理痛楚。永遠誠實。有了出口以後,你知道自己可以放下這段過去,前進到下一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