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這不是我要的生活。」

舉辦過多場演唱會與視覺設計統籌的劉乃瑋,最初並不是以做設計為目標。劉乃瑋告訴我們,其實在大學前他一直就讀於自然組,甚至最開始他就讀的科系就是化工系,然而念了化工系才發現這並不是他想要的未來。自身的興趣加上父親是教設計的,讓他決定轉往設計領域,於是重考到實踐念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後來也到了父親曾經留學過的地方,攻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創作碩士。

 

藝術和設計

「藝術是更為純粹的自我表達,表達自身的情感,創作個人向的東西。但設計不同,設計是以目的為導向,去解決問題。」

在台灣念設計,到國外卻念偏藝術類的劉乃瑋告訴我們藝術與設計的不同,也是剛開始到國外的他所不適應的地方。在學校的每天都吸收著充滿藝術的事物,但藝術卻是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的感受與看法都不盡相同,可隨著時間的積累,接觸到後來他卻發現自己更為喜歡藝術類,不像設計的框架如此嚴謹,藝術屬於個人情感表達,媒材的發揮方式也更為多元,這讓他越接觸越是沈迷。

在那之後也曾想過當個純藝術家,但藝術家在台灣其實不好發展,為了生計也因為個性,劉乃瑋告訴我們他並不擅長包裝自己,炒作品牌與名聲,然而這卻是藝術家得以賴以為生的成功要素之一,於是他放棄了作為純藝術家的道路。 「也不是沒想過留在國外,但那時候因為自己太年輕,覺得不想甘於現狀,也因為一些其他因素。」所以即便在紐約 MTV Networks / Viacom 電視台工作一年後,他還是決定回到台灣創業。

語言不是障礙,文化的碰撞與刺激卻是養分。

在國外留學後回來,他說語言對於藝術而言並不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對於藝術與設計而言,更重要的在於情感、視覺、聽覺、觸覺⋯⋯的表達。不同於其他科系,如化學系、生物系等的艱澀名詞,藝術與設計最大的困難在於你想做什麼?是追隨潮流做時下最新的設計,或是從自身出發,做出表達自己想法的作品。 在當時 motion graphic 是時下流行的專業,他掙扎著該做容易被大眾所喜愛的創作,還是跟從本心的設計。「研究所是個難得的機會做藝術類的東西,做自己想做的,無關乎大眾。」於是他最後還是決定了做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國外比起接收資訊,更重要的在於文化的刺激與交流。」

不同於那個年代,沒有 YouTube ,沒有翻譯資源,需要學習軟體或是接觸國外的資訊都需要靠買書、燒光碟或是買 DVD 才能接收,偶爾還需要和同學間互相交換資源才可以補足缺失的東西。 那時候的世界對於他們更多的是充滿想像,出國對於他們而言是打開眼界的路徑。與我們這個世代不同,我們擁有很多資料,上網就可以找到國外的資訊,隨時可以上國外的網課,中譯資料也變多,不再需要靠出國收穫知識。

「在國外更重要的收穫在於如何和不同文化的人做交流,但這無關乎你所唸的科系。如何接受不同文化的刺激與交流,並從中獲得養份,這才是留學所要學習的。」

 

做設計更重要的是與生俱來的特質

做動態設計最先具備的能力不外乎是精通軟體,尤其是做演唱會視覺,他們每次面對的舞台都不同,不能期望總是做重複的工作,面對每次新的產出,軟體的技能當然是越精通越好。

「但也並非每個職務都需要具備一樣的能力,每個人的特質本來就不同。有些人對於自己的期待可能就是安安靜靜的做設計,他就只想單純地從一般設計師做到資深設計師。可有些人更喜歡交流,比起安穩的做設計,他更喜歡與人面對面。」

「做設計不是只能坐在螢幕前,日復一日的操作與執行軟體,你也可以往專案管理發展,做管理階層,或是藝術總監、創意總監,這就看每個人對於未來的期待與規劃。」

當然在他們的工作中軟體的基礎是重要的,但他們更在乎個人特質,最少要喜歡音樂,因為是與音樂密切相關的產業。看表演可能對於學生來說負擔太大,票價、周邊之類的,但他們還是希望在踏入行業之前有看過一些表演,最少要了解這個行業,對行業保有憧憬和基本的暸解。

「我們可以看作品集了解你的能力,但面試更大的重點在於了解你的特質。因為技術可以看時間培養,但特質是與生俱來,那才是挑選的重點。」

實務經驗遠遠比紙上談兵更為重要

「學生時代印象深刻的事情應該就是工作常拿不到錢。」 到出社會後他才發現,除了拿不到錢外,學生時期所接的案也比市價便宜。但過了這麼多年後,他反過來想,覺得大學生最大的優勢就是時間,所以即便在大學兼課後,很多同學來諮詢接案的事情,他常建議讓學生先不管價錢,累積作品對於之後無論是出社會工作或是做其他事都很有幫助。

「自己當了老闆後知道業界更看重的是實務。」

他說很多同學來應徵時常附上學校的作業,他們雖然也會看,但講實話學校的作業大家重複性很高,他們更在乎實務經驗。 有沒有接觸過實際案件,這是學校所學不到的。所以在當學生時就盡力的去接案,要是經濟許可即使沒有錢或錢很少都可以接,有獲得實務經驗的收穫是其他同儕所沒有的這件事更重要。

溝通能讓事情變得更有效率

和其他設計所不同的是舞台視覺設計最少50%的工作需要與人合作,他們需要連結的人很多,導演、舞台設計、燈光師、音響師⋯⋯,與他們開會、交際、溝通、應酬等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年輕剛入行時也有過慘痛的經驗,剛入行的菜鳥意見不太會被採納,尤其是和這麼多前輩一起合作。」但因為合作的多,他們也和很多人成了好友,特別是一起從年輕時跟他們合作過的人員,不過和視覺設計這行不同的是,燈光師、音響師等都很資深的,因為需要豐富的經驗,年紀可能比他們長,而做視覺的通常是一些年輕人,因為需要的是跟得上新時代的東西和體力。所以需要先尊重他們,講難聽點有時候需要先討好他們。

「隨著年紀增長,會遇到很多同輩,面對他們會比較以前要輕鬆,跟以往面對他們的情況比較不同,可以更多地闡述自己的意見。剛開始也有過不敢講自己的意見,面對前輩也會有點惶恐,但隨著工作的積累交流的能力也會與日俱增。」

在這行不同於其他設計的deadline或許可以跟廣告商賠點違約金協調延後交稿。他們的工作deadline是沒有商量餘地的,「你不可能讓晚上要開唱的演唱會停辦,明天要演的東西今天就是要交,沒做完就是會開天窗。」

他們遇過最緊急的一次狀況就是做五月天的演唱會,五月天在高雄演他們在台北要交檔案,「但那時候太多突發狀況,做到演的前一天還沒交,做過3D就知道那個算圖時間很冗長,所以我們算圖算到演出當天,想說終於安全可以交了,但算完圖發現檔案還是有很多錯誤,我們徹夜沒睡從前一天一直修改到演出前,甚至當時被打對話要檔案時,已經聽到電話那頭阿信在唱歌了。」

那時候情況很危急,需要趕在阿信唱到那首歌前將檔案從台北傳到高雄。即便後來有趕上,他苦笑著說他們再也不想經歷第二次,要是當時沒趕上演出,這將會對他們公司之後的商譽與藝人的觀感帶來非常非常糟糕的影響。

「這案子的最大問題就是中間控管進度時出了差錯,與藝人方的溝通不良。等於是雖然前期做了很多東西,但藝人有其他想法,這時修改案件就會讓製作時間變得很趕,這也事最不理想的情況。」

「做演唱會這行有一個比較不能妥協的地方就是所有事情只要藝人開口,就沒有人可以說拒絕的,因為這是他的場,大家是圍繞他吃飯。所以那個情況是我們前面沒有溝通好,壓縮到自己的工作時間。」

與學生時代不同的是即便功課交不出來還有補交的餘地,最糟不過是被當,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我說要你們多接觸外面的實務經驗,你們才會更早了解到,做設計不是在dateline前交出東西就天下太平,而是前面溝通過程或是專案管理、排程等,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學生時可以不睡覺每天熬夜一直做到交作業,剛開始進這個行業也是他和同學三個人沒日沒夜的熬夜一直做,後來才發覺這不是他們開公司的初衷,才把制度建立起來,請了專案管理,讓東西慢慢上軌道,每天正常上下班做,然後邊做邊學習這個案子要如何管理進度。

活潑與嚴謹

做設計是活潑,可做舞台卻是個嚴謹的事。

你可以天馬行空的建構世界,可需要在框架的條件下讓它呈現。不只是1920或1080,舞台造型是多元的,設計前不只是紙上談兵,把舞台展開,納入視角與透視,那才是專業。 不只是做動畫,他們更需要具備硬體的知識,在活潑與嚴謹中來回,不僅要確認畫面的美和張力,還需要確保投影的對位,素材的播放,現場的流程與硬體的操作。 這不單可以應用在舞台上,踏出體育館,即便是跨年煙火或是燈節的光雕,如同公司的名字做事設計,帶著態度去創造不同的視界。

劉乃瑋

做事設計 | 創意總監